学史增信 | 冀东集团青年讲师团宣讲金隅发展史(一)

创建时间:2022-04-19

大家好:

我是冀东发展集团青年讲师团的曹兴杰,在全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公司党委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将学习党史与学习金隅发展史相结合,在百年党史、六十六年金隅发展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自今日起,冀东发展集团青年讲师团将陆续推出《金隅集团发展史》宣讲音频,欢迎大家关注并收听。

下面,由我宣讲金隅集团发展史第一、二发展阶段。

 

金隅集团发展史

 

第一阶段  承载历史使命,服务首都建设(1955 年—1983 年) 1955 年成立之初,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就开启了行政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主要行使着政府管理局的功能,旨在统管北京市的建材企业,从而更好地为首都建设服务。一、承载历史使命,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从 1953 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 期间(1953 年—1957 年),建材工业的重点是发展水泥生产,扩大建筑材料品种,采用新的技术装备,建设一批水泥厂、玻璃厂、石棉水泥管厂和砖瓦厂。因此,当时为适应首都经济建设需要,1955 年 4 月 12 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北京市建筑器材公司和砖瓦公司为基础,成立了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这也就是金隅集团的前身。自此,金隅人长达 66 年、不断开拓奋斗的历程,也拉开了帷幕。二、本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及重要贡献

(一)承担首都建材工业管理的行政职责

在这一阶段中,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的基本职责就是:承担北京市砖瓦灰砂石等地方建材的生产任务,并负责全市建材工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行政化发展的阶段,履行的是地方政府工业局的行政职能。当时,北京市地方工业局分为 4 个局,其中就包括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后来,为了加强建材工业的管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其后的不同时期,也陆续成立了建筑材料工业局。

(二)服务首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在履行行政职能的同时,面对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老一辈金隅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为首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为当时首都的十大建筑,包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工人体育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的胜利竣工(这十大建筑的建材产品基本都是由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提供的)以及迎接 1959 年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做出了重要贡献。三、首都建材工业的基本情况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统管的共有 31 个企业,职工 3.1 万人,有 6 个木材厂、砖瓦厂 18 个、灰石厂 3 个、油毡、大理石、麻刀等建材厂 5 个,窑业机械制造厂 1 个,主要包括:琉璃河水泥厂;北京木材厂、东郊木材厂、南郊木材厂、西郊木材厂、北郊木材厂、光华木材厂,共六个木材厂;北京市油毡厂、窦店砖瓦厂、南湖砖瓦厂、大灰厂等。1955 年 5 月 13 日,刘少奇、朱德、林伯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琉璃河水泥厂视察。之后,国家领导及北京市委领导也多次前往光华木材厂、北京木材厂等视察。1965 年 5 月 3 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坦桑尼亚雷尔总统参观北京市木材厂的家具、胶合板、刨花板车间及“全国木材综合利用展览馆”。1965 年 7 月,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更名为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公司。在体制上进行调整,除木材工业公司外,新成立砖瓦、硅酸盐、灰砂石、建材、建筑五金和水暖器材 6 个总厂,加强专业管理。1966 年 9 月,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公司更名为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1969年 2 月,北京市建材局与市建筑工程局、市政工程局、城市规划管理局、市园林局和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合并,成立北京市建设局。1970 年 2 月,北京市建材局由北京市建设局分出,恢复独立建制。

第二阶段 改革体制机制,转变思想观念(1984 年—1991 年)这一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开始了向企业化的转变和过渡,公司领导转变思想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之后企业的成功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更名,迈出改革第一步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 年 7 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这一阶段, 也是从 1978 年开始的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即扩权阶段,旨在使国企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推行经济责任制,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1984 年 3 月,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更名为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这是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们局由行政化发展向企业化发展进行转变的第一步。

二、本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及改革创新成果

(一)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材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当时,一提到建材行业,很多人就会联想到 10 个字:“砖瓦灰沙石,苦脏累穷远。”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建材工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的问题,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从 1985 年起,就开始了引进技术与新设备的投产工作,建材生产质量、档次、配套水平等均有所提高,逐步形成门类较多、配套能力较强的建材工业体系,对保障首都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这一阶段,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有 100 多家企业,涉及:水泥、混凝土、沙石、砖瓦、石矿开采、大灰厂(制灰)、石膏板厂、涂料、五金水暖模具、家具、陶瓷砖(洁具)、木材、地板砖(革)、彩板、门窗、矿棉吸声板、玻璃、灯具、保温材料、水暖模具、锁厂等。建材产品在屋内可见的抑或看不到的,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都会生产,可见配套比较健全、门类也比较丰富。

(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逐渐向企业化发展过渡

1984 年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 1983 年开始,国家就实行了利税改革,将国企上交利润改为交纳流转税和所得税,借此来调整国家和国企的关系。从 1986 年开始,我国国企进入了两权改革阶段,主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国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措施就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到 1987 年底, 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当时“摸着石头过河”的国企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也做出了一系列由行政化发展向企业化发展的改革尝试,逐步加快了市场化进程的步伐。1984 年 4 月,进行了企业工资改革试点工作,把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收入挂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并且在北京市木材厂、光华木材厂、水泥机械厂及五金水暖模具厂四个企业中,试行厂长负责制。1987 年 1 月 8 日,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市陶瓷厂首次实行公开招聘厂长,承包经营企业。1987 年 9 月 22 日,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召开首批“两保一挂”承包经营责任制签约大会,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等 10 家企业在协议书上签字。到 1989 年 4 月,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由行使政府管理职能改为企业, 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1990 年 9 月 14 日,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与北京市承发包指导委员会及北京市经委和市财政局签订了“税利分流”承包合同。确定“八五”期间,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方案,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行业实行税利分流承包办法的单位。通过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广大干部职工解放了思想,总公司下属各企业注意狠抓扭亏增盈,取得了产销稳步上升、质量稳步提高、三项资金有所下降、效益逐步回升的好趋势。在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步伐的同时,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也充分发挥着国有企业支柱作用,圆满完成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场馆建设建材生产供应任务。

三、本阶段总体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 1991 年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为:工业总产值完成 1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产品销售收入完成 1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2%;实现利润完成 4032.7 万元,比上年增长 7.8%,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 5031 万元,亏损企业 9 户,亏损额 998.3 万元,亏损额比上年下降 34.9%;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控亏额 1000 万元,亏损户 10 户的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6吨标煤/万元,比上年降低 3.07%;全员劳动生产率 21470 元/人,比上年提高4.8%;出口创汇 450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32.7%;职工人均收人 2853 元,比上年提高 10.8%。今天的《金隅发展史》宣讲到这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

朗读者:曹兴杰